您的位置:首页 / 贴吧 / 浅析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策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 #校园生活#浅析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策

    2018/12/02 23:19:17 发布45457 浏览0 回复0 点赞
Brent
管理
普通会员

帖子:5

精华:0

注册:2018/12/02 23:12:54

IP属地:未知

       随着学生年龄、阅历、经验的增长,尤其是进入初中后,学生在心理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于是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便运应而生。从各个方面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表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为数不少,有的学生甚至有走向绝路的苗头,从而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其中有一种心理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一些学生总是喜欢和老师、同学顶牛,常常与大家对着干,说话时喜欢抬杠,总是说出与别人相反的观点,以此来表示自己有能耐。对学校进行的思想教育和校规校纪教育,总是采取消极抵触、甚至敌对的态度,造成师生间关系紧张,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在此,我们不妨将这种为了维护自尊,对别人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逆反”心理。因此,如何认识这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去防治它,这对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这种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交互作用的结果,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随着学生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的自尊心变的特别强。正是这种心理的发展,使得他们在对待教师的态度上有了变化,他们往往容易以一种执拗的对立的态度对待教师,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矛盾。一方面教师可能觉得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了,越来越难以管教;另一方面学生则觉得老师越来越不理解他们了,要求摆脱成人的干预束缚,所以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往往听不进去。再加上初中生自尊心很强,爱要面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的不成熟,具体的说青少年在心理的认识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其认识是不坚定的和易动摇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其认知事物和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和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与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对立面而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
  3、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1青少年的基本生长环境,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回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的不良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用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3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无形中给孩子心理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青少年学生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4、伙伴的影响。伙伴关系对初中生具有重要意义,但伙伴之间的交往也有一些消极影响,它往往拉员了与教育者的距离,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伙伴交往上。加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往往视朋友比家人、老师更亲密,知心,更愿意把心事讲给他们听,而对父母和老师却封闭心理。但由于初中生知识经验缺乏,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全面,容易产生偏激,加上同伴之间独立意识的相互影响和支持,会使一些学生染上逆反心理。有时为了维护友谊和尊严,或不致遭到同伴的指责和抛弃,平时表现好的学生也会和教育者产生激烈对抗。另外青少年学生中的一些不良英雄观:如出风头,唱反调等,使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在心理上也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模仿性,就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5、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这是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方法是同向成功的桥梁,没有恰当的方法,就不能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在教育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注意类型教育,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的水平。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而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无论对哪一类学生都要求其“服从”、“听话”,因此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往往比较单纯划一,或用命令的口吻,或批评或惩罚,有的教师甚至体罚学生,导致他们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平时简单地“我为你好的”说教,不加分析和不加 区别地将某种要求强加于学生,这种不受学生赞同的教育方法,久而久之,必然会受到学生的反感,在行为上也表现出“叛逆”的做法。即便是平时比较顺从的学生,久而久之,一旦爆发也会不可收拾。
  另外,还跟一些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关。教学能力强的老师,能使学生为上课做好心理和学习上的准备,集中注意,积极自觉的进入学习情境,从而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欢迎。而教学能力差、态度差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思维老套,教学内容呆板乏味,进而使学生对我们的教育产生反感。
  (二)通过以上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反眼产生原因的分析,作为教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正视这种心理问题,以妥善担忧小的方法加以引导和调适,趋利避害。
  首先,教师自己要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教育理论的实践运用能力。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艰难的工作,教师要提高自己工作水平和效率,就必须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离开这些,教师的教育活动很容易陷入盲目性或低水平。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当持续地进行教育科学的学习,了解教育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并结合自己的教育和教学经验,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不断充实自己,一满足教育实践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尽量减少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并随时提醒自己在教育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避免因教师心理失误、情绪失控而导致的教育方法失当,教育效果失败,从而使学生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现象。
  其次,要尊重学生,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从小学到初中,由于各个学生的基础不同,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也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性:自尊心很强。因此,当学生做错事或回答问题错了时,我们不能任意贬损学生或羞辱学生,这样就可能会引起学生的不满或羞愧,导致学生对教师、对学习的反感,这样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时,要改革评价方法,而不能简单的加以“最终判决”,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第三、我们还要注意发现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长处,寻找其闪光点,并加以正确的引导。每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优点,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嘛!优等生固然在成绩上或某个方面有自己的优点,而后进生虽然在成绩上或行为习惯上有些“出格”,有时也会令老师们头痛,但从他们身上也可以找出一些可爱之处。只要教师在平时注意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想方设法的激励他,引导他们扬长避短,调动其潜在的积极因素,就会使每个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或某个方面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同时也会减少因老师不重视他而产生怨恨或不满,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平时多注意后进生,及时发现不良习气并尽早扭转,防止不良习气滋生、扩大。特别是对后进生中的“领头人”及能兴风作浪者,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指导更是必要的。
  第四、积极鼓励取代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心理学家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胜过雨后那道绚丽的彩虹,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植下的是信心和力量,播下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同时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让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把摇摆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有时粗暴的批评,只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对此,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赞美,少一些训斥。
  第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心理问题一直以来社会对它不太了解,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许多同学不是关心,而是视为洪水猛兽,避而远之,甚至以鄙视的眼光来看它们,即便是一些老师也是如此态度,学生有了心理方面的困惑,也不敢去找老师帮助。所以在学生中树立重视心理健康,正确对待心理问题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课和讲座、校报、广播和宣传橱窗等,让学生了解哪些心理是健康的,哪些心理是不健康。并对部分有这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分析产生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及危害,让他们学会自尊、自爱与自信。从而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环境,并及早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医治这种不良心理。
  另外,还要争取与家长的沟通。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是多方面引起的,其中家庭也是重要的方面,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双方要互通信息,要使家长了解、重视自己子女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原因;另一方面要使家长明白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特别是要理解和尊重孩子(当然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和纵容),切忌用暴力手段教育孩子。
  总而言之,要消弭这种逆反心理,达到教育目的,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要了解、重视这种心理,平时注意体察学生的情绪,争取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沟通,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因势利导,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以下内容回复后可见

已有0人打赏

已有0人点赞

0人赞

2222_副本.jpg

    加载中...

    回复楼主

    该帖子已经关闭回复
    回复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楼主其他帖子

    超级管理

    发布新帖 帖子管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