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立冬后的汉中寒风凛冽,入夜,路上行人行色匆匆,这个时候多数人窝在家里取暖。然而,在汉台区汉王镇村委会的“农民夜校”却座无虚席。信息时代,只要打开手机就能接收到丰富的资讯,为何这里的群众却独爱“农民夜校”,开启晚上的“学习模式”?带着几分好奇,我们来到了汉王镇的第三期“农民夜校”。
“扶技+志智双扶”成为脱贫致富“利器”
“每次有课我早早来。既能了解国家新出台的政策,又能消除个人陈旧观念、开阔眼界,如果不来上夜校,这一两个小时也就在家把时间消耗了。”这是农民夜校第3次走进汉王村,也是该村贫困户马丽昀第3次来听课。通过农民夜校的学习和参加了就业技能培训,她从因病一蹶不振的家庭妇女,变成主动要求学做手工艺品的独立自强女性。每月靠销售手工艺品增收近千元,并积极参加了汉王镇第一届手工艺大赛,荣获三等奖,她对人生更有了信心。
一技在身,能抵千金。本着“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汉台区人社局在汉王镇开展了“扶技+志智双扶”新型培训模式试点工程,围绕“明理、感恩、诚信、自强”主题教育,大胆探索“夜校+技能+X”的培训模式,成立了扶贫就业技能培训学校。开设家庭手工编织、家政服务、农村电商、钢筋工、泥瓦工、农业种养殖技术等扶贫专业课程。借助“农民夜校”这个学习平台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引导村民树立勤劳光荣、懒惰可耻的思想,激励贫困户靠双手和才智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白天忙农活,晚上读夜校”已成为汉王镇群众的生活新常态,有效弥补了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其自我发展和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提升。截止目前,共累计开班3期36班,培训农村劳动力2100余人次,引导创业就业400余人,其中贫困群众200余人,人均每年增收2万元。受到了群众欢迎,创出了当地特色。成为该镇帮助贫困劳动力脱贫致富的“利器”。
被夜校改变了的人生
“有了夜校后,我们村的风气好了。吵架、无事生非的少了,打牌、无业游民开始务正业,我们说话也好使多了,管理起来更方便了。”光华村党支部书记文保安谈到现在村里的变化,赞不绝口。
光华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柑橘,但每家产量各不相同。“2018年12月份,农民夜校在我们光华村开班了,我很好奇听了一堂课,没想到感触很深。尤其老师讲到习总书记用‘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9个字勾勒出职业农民的鲜明特征,才知道自己连农民都没有做好。原来‘职业农民’和‘身份农民’还有这么大的区别。”今年39岁的张国兴,是光华村五组的贫困户,父母常年患病需要吃药维持,没有收入来源,媳妇意见很大,他干脆就破罐子破摔,说起曾经自己的家境囧状,他显得不好意思起来。
“以前不知道干什么,家里条件这么差,也没想过去改变。”张国兴通过“夜校”的学习愿意参加技能培训,也掌握了更多柑橘种植技术。他家有4亩桔园,“今年橘子收成好,亩产8000斤左右,在我们这算中等水平。一斤收购价1.3元,也不愁销路,今年可增收3.5万元左右。”他一边忙碌着往车上装柑橘,一边兴致勃勃地说。
“农民夜校”为啥火?传经送宝很及时
每年7、8月是水稻病虫害的高发期。尤其今年,汉王镇七曲村受水稻病虫害影响比往年严重,有些群众种植的水稻甚至面临减产、绝收的危险。7月8日,农民夜校邀请到了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张文明,在七曲村特别开设了一节“理论+实践”“课堂+操作”的水稻病虫害防治相关课程,群众都从自家地里带上水稻,在课上争先恐后地向专家提问,现场解决病虫害防治难题。夜校结束后,第二天,专家再次进田间为群众答疑解惑。
农民夜校为啥这么“火”?紧贴群众需要的课程内容和接地气的授课方式,是农民夜校广受好评的重要“法宝”。不但请来了经验丰富的专家,还有有着乡土情怀的镇村干部,当地的创业致富带头人也“借台唱戏”,给大家传授致富“金点子”。
群干村返乡创业青年殷治华,是华凯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主营黄花菜、无茎豆、奶油南瓜的种植、销售。从2016年初村民质疑不敢种,到如今黄花菜成为全村致富的主导产业,殷治华不仅免费发苗、免费技术指导,还收购村民采摘的黄花菜进行加工。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有效带动了170余户贫困户脱贫增收。黄花菜,已成为该村群众脱贫致富的“黄金菜”。
“我们村的人被带动起来了,我还想带领汉王镇其他村的群众一起种植一些产值高收益好的农作物,可是大家一没技术二没销路三没种植经验,不敢盲目跟风;我走村串巷、挨家挨户动员讲解费时费力,时间也很分散,怎样在集中的时间内,把人集中在一起,我就想到了农民夜校。”殷治华说。